近日,語文教材中被奉為“經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熱議,源於一篇被廣泛轉載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隨後這一報道被指為誤傳,僅是一位教授的“一家之言”。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向人教社求證,相關負責人表示確為誤傳,出版社並不會因為“違反交規”這一點去刪除一篇經典之作(昨日《北京青年報》)。
  《背影》因為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怎麼看怎麼像個笑談。朱自清這篇散文可能是為數不多能代表國人對中學語文鄉愁的課文之一。假如“爬鐵軌”違反交規教壞中學生,那麼翻開語文課本,該逐出課本的多了去了。武鬆打虎,這不是偷獵嗎?捕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是要坐牢的;《三味書屋》少年魯迅在課桌上刻下一個“早”字,這不是破壞公物是什麼?若真是如此,翻開語文課本,怕是每一頁空白處都要寫上PG家長指引不可。
  用文批術語,你這叫“過度闡釋”;用網絡語言,這叫“樓歪了”。以今人之心度前人之腹,這萬萬不可。關鍵是,《背影》不是交通法規課程教材,教育中小學生不爬鐵軌,那是安全教育課不是語文課的內容。語文課本不是百科全書,怎能給孩童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做示範?
  這幾年不斷有要求某位作家、某篇課文從語文教科書中退出的呼聲。究其實,是語文教學理念多元化的反映。比如網上一些人極為推崇的“民國老課本”,就代表了向傳統教育與教學回歸的傾向。這種多元化的呼聲,挑戰的是意識形態掛帥年代給今日語文教科書留下的遺痕。
  但是,哪些文章應該退出,哪些文章又應該增補,除了下放權力給出版社,增加語文教科書的不同版本,增刪原則還有賴於更多富於建設性的討論。就《背影》這篇文章的文學成色來看,我依然覺得它屬於現代經典之列。中學里讀過背過,我記得到了大學里,我們文學課的老師提問:為什麼父親笨手笨腳爬過月臺給朱自清買橘子,讓作者特別難忘?為什麼是這種不好看的樣子、是他那笨拙的、不靈便又不體面的舉止構成了父親的形象?作者為什麼要寫父親的背影,而不寫父親正面的容貌呢?我們這些文學系的學生,坐在臺下難以作答。《背影》到底好在哪裡峙攣難Ь淶鑷攘σ艙謨詿恕�
  另一方面,語文教科書實際上是文學經典化的一個產物。哪些作家作品入列,哪些作家作品被排擠,教科書的編選並非總是公平。語文課本的特殊性決定它是官定的文學經典,其重要程度,也許僅限於裡邊的篇目,考試會考到。而通過真正的文學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品位,或者形成對於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見解和感受力,出版社、學校和公眾要做的,不是以各種“樓歪了”的理由,給學生設置路障,而是提供路標。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過去讀到的一份本科生寫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作業,裡面談起《荔枝蜜》這篇課文。我們過去的中學語文教案,總把它當作文辭優美的散文代表。可這位學生問道,這篇文章寫於1960年,大饑荒的年代出現這種天堂一樣美的描述,這是為什麼?我覺得,類似的質疑,是不是比“《背影》違反交規”之類的談論更有營養呢?□麥嘈  (原標題:《背影》違反交規是“樓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u88uutvv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